从“黔山出灵药”到“文化强产业”!贵州中医药寻访行动10月1日凯里启幕,开启传承新征程

时间:2025-09-29     来源:     作者:王江南

“从武陵山区的苗寨药市到乌蒙高原的彝医诊室,从中医非遗传承高手到乡镇村落口碑俱佳的无名村医,这场覆盖全省的文化寻访将串联起散落贵州民间的医药瑰宝,为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升级注入文化基因。”9月28日,贵州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陈说告诉记者,10月1日,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技艺传承与文化弘扬寻访行动将在凯里正式开启。

作为《贵州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 落地的关键举措,此次行动由贵州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贵州科创大数据服务中心统筹推进,标志着贵州对中医药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与开发进入新阶段。

图片1

(图)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医药大健康产业园

据陈说介绍,通过前期市场调研,他们发现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民族医药传承保护已到刻不容缓的关头。“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贵州虽坐拥中药资源6352种,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0余家,但产业发展仍深陷‘资源优势与效益劣势’的矛盾,2024年全省中药民族药一二三产总产值不足1000亿元,仅为云南省的1/3;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低于3%,远不及省外同行10%-15%的水平,导致56个苗药品种中仅2个进入2025版《中国药典》。”陈说表示,中医药传承危机更令人揪心:全省800多名考核合格的民间医师中,60岁以上者占比超七成,侗医药“滚蛋疗法”、水族药浴等23项技艺面临人亡艺绝风险,而现存180余部民族医药专著中,37%的手抄本尚未完成数字化整理。

图片2

(图)为农技干部在博落回育苗基地查看药苗长势及病虫害时的情景

“作为致力于推动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贵州省级唯一中医药产业协会,我们本次联合了贵州科创大数据服务中心、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中医药学院、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单位,发动企业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将开展一场覆盖全省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技艺传承与文化弘扬寻访行动。”陈说表示,寻访行动将历时3年,通过“三维发力”破解发展困局,实现三大核心目标。在技艺抢救层面,行动组建由医药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9支专项队伍,重点深入黔东南、铜仁等民族聚居区,采用4K影像技术记录包括苗医“九蒸九晒”炮制工艺、仡佬族丹砂疗法等濒危技艺,同步开展民间验方征集——参照涪陵“良方妙技”挖掘模式,对收集的1000余条线索进行毒性检测与临床验证,并将建立省级民间医药数据库。产业赋能方面,借鉴中国药科大学“仡岭银针”团队经验,组织寻访组对接药企、药园与科研平台,推动相关中医药产品的ISO标准转化、苗药智能识别系统研发等产学研项目,目标实现多个药食同源品种产业化。文化传播维度将打造“流动博物馆”,结合苗族芦笙节、侗族大歌节等节庆开展义诊体验,挂牌建设9个省级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力争2027年助力全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至25%以上。

图片3

(图)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正门

“贵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药用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苗医药、侗医药、布依医药、仡佬族、水族医药等民族医药体系,以及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民间技艺。这些宝贵的医药知识、诊疗技法、炮制工艺、养生理念和文化习俗,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实现贵州中医药品牌文化的整体提升。”陈说表示,这场跨越山川的寻访行动,本质是贵州中医药的 "文艺复兴"。当苗药配方与指纹图谱技术相遇,当民间验方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当民族医药故事通过文旅融合走向全国,黔地灵药必将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健康贵州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4

(图)在天柱县中医院“百草园”里,民族医药专家在教年轻医生铡中药材。

图片5

(图)2025年5月2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第六小学,小学生在学习了解人体穴位。

1aacb0075786e7c48728566866d60822

(图)村民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鱼泉村山银花基地里采收山银花

图片7

(图)2025年9月20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中医药文化集市上,市民在体验中医特色技法。


编辑:王江南

校审:梁露露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