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力 筑强国之基

时间:2025-04-25     来源:     作者:景东县纪委监委 赵海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紧紧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在传承中创新,在服务中提升,在交流中突破,奋力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守护民族精神根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展现的进取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蕴含的担当意识;从“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注入文化发展动能。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永恒动力。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要鼓励文化内容与形式创新,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作品,让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优化文化供给格局,服务人民精神需求。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向基层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供给主体,引导社会力量推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开展精准化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主动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合作,到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文艺展演;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到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的走红,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要善于挖掘中国故事的丰富素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释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