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年轻化不能“指标化”

时间:2025-08-12     来源:     作者:景东县委组织部 张心怡

近年来,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成为各级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方向。这源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注入新生力量的战略考量。然而,部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将“年轻化”异化为对年龄数字的机械追逐,甚至搞起“一刀切”的年龄划线。这种“指标化”的操作,看似轰轰烈烈推进了政策落实,实则是对干部选拔培养规律的粗暴背离,将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矮化为数字游戏。

年龄划线酿成多重隐忧。当干部选拔被“指标化”的紧箍咒束缚,其危害深远而具体。一方面,它无情制造“年龄断层”,以简单划线迫使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老”骨干过早离场,造成宝贵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方面,在基层一线,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常因“超龄”而晋升无望,导致士气严重受挫,“天花板”效应凸显。另一方面,更为隐蔽而危险的是,这种指标压力极易催生“火箭提拔”——部分年轻干部因“达标”需要而被仓促推上高位,其理论素养、实践经验和政治定力未经充分锤炼,不仅个人成长堪忧,更可能因能力不足而引发决策失误,损害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提拔,最终酿成国家和人民事业的苦酒。

政绩速成催生懒政思维。“指标化”顽疾的深层病灶,在于部分地方扭曲的政绩观与懒政思维作祟。一方面,将“年轻干部比例”视为可量化、易显政绩的“硬指标”,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效果,以此作为工作亮点的“速效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催化了对年龄数字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干部成长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指标化”实质是一种思想上的惰性,试图用简单划一的年龄标准,取代深入细致、动态跟踪的常态化考察与培养机制。它掩盖了识人辨才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以形式上的“达标”代替了实质上的“过硬”,实则是将复杂的人才系统工程降格为简单的“交作业”,最终必然导致“本末倒置”,背离了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初衷。

科学护航方得源头活水。“年轻化”的生命力在于“科学化”的精准护航。要破除“指标化”迷思,必须回归“事业为上、人岗相适”的根本原则。组织工作应如精密仪器运转,将“年轻化”置于干部队伍梯次建设的宏大图景中系统谋划,既要大胆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也须充分珍视各年龄段干部的独特价值与丰富经验。具体选拔时,需建立多维度综合考评体系——政治忠诚的纯度、履职尽责的硬度、服务群众的温度、攻坚克难的韧度,这些才是衡量干部价值的金标准,远胜于一纸冰冷的年龄数字。唯有让“墩苗育穗”的耐心取代“催熟摘果”的焦躁,方能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相传锻造真正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干部队伍建设如长河奔涌,其活力与效能绝非由某一年龄段的浪花单独决定。当年轻化挣脱指标化的桎梏,代之以科学识才、长远育才的智慧,我们方能汇聚各年龄段人才的磅礴合力,为国家发展航船提供永不枯竭的深沉动力。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