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织就致富路,苗绣绘出振兴图——黔东南州“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与实践

时间:2025-09-29     来源:     作者:王江南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绵延千年的苗绣技艺,正从深闺中的“指尖技艺”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指尖经济”,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耀眼亮点。

从文化符号到经济产业:苗绣的现代化转型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过去,这门技艺大多局限于家庭传承与自给自足。如今,黔东南州通过“非遗+产业”的模式,推动苗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图片1

在施秉县、雷山县、台江县等地,我们看到了一套成熟的产业化运作体系。组织化的生产,采取“公司+合作社+绣娘”的模式,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统一接单、提供设计、制定标准,再分发到各村寨的绣娘手中进行分散式生产。这种模式既保证了订单的规模化和质量稳定性,又让农村妇女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愿望。产品的创新,苗绣不再仅仅应用于传统服饰。通过与现代设计师合作,苗绣元素被巧妙地融入时尚服装、高端箱包、家居饰品、文化礼品等多元化产品中,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一款带有精美苗绣纹样的手提包,其附加值远超一块传统的绣片。

多元融合激活内生动力:“非遗+”的乘数效应

苗绣产业的活力,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其强大的融合能力,产生了“1+1>2”的效应。

图片2

“非遗+旅游”: 在各大景区,苗绣体验工坊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热点。游客不仅可以观看绣娘现场演示,还能亲手体验刺绣的乐趣,购买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了从“观光”到“体验”的升级,延长了旅游产业链。

“非遗+电商”: 当地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人才,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式,让深居大山的苗绣产品直接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许多年轻的“新绣娘”化身网络主播,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外语讲述苗绣背后的故事,为传统技艺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图片3

“非遗+美育”: 部分基地与学校、机构合作,开设苗绣研学课程,让年轻一代在穿针引线中了解民族文化,既培养了潜在的传承人,也开辟了新的营收渠道。

成效与启示:绣出共同富裕新画卷

苗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经济的增收。据统计,全州带动了数万名绣娘就业增收,熟练绣娘月收入可达数千元,有效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的自信。绣娘们因自己的手艺获得社会认可和经济回报,文化自豪感显著提升,主动传承的意愿空前高涨。人才的回流。产业的兴起吸引了一批有见识、懂技术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为苗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关键动能。

黔东南州苗绣产业的实践表明,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地方的特色资源。其成功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创造性转化,让非遗产品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户;推动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使非遗成为连接一、二、三产业的纽带。

图片4

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精美的图案,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黔东南州以苗绣为支点,撬动了文化、人才、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培育高端人才,将是这一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中心将持续关注并总结其宝贵经验。


编辑:王江南

校审:梁露露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