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方得金山——黔东南州发展林下经济探索绿色增收新路径

时间:2025-09-29     来源:     作者:王江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森林覆盖率高达68%以上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而言,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一道关乎乡村振兴成败的核心课题。近年来,黔东南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探索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康旅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成功开辟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绿色发展新通道,为生态脆弱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片1

战略抉择: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理念之变

黔东南州是重点林区,过去部分群众曾一度依赖林木消耗维持生计。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守护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黔东南州转变发展思路,将目光投向广袤林地的立体空间资源,确立了以“林药、林菌、林蜂、林鸡”为主导的林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技术引导,推动产业发展从“粗放利用”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

多元模式与实践成效:绿水青山间的“立体财富”

调研发现,黔东南州的林下经济已形成多种成熟业态,呈现出“林上结果、林中康养、林下种养”的立体格局,效益显著。

图片2

林下种植:“草药园”孕育绿色财富。在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利用林木荫蔽、湿度适宜的环境,规模化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成为首选。黄精、天麻、铁皮石斛等喜阴药材在松林、杉木林下茁壮成长。这种仿野生环境种植的药材品质高、药效好,市场售价远高于大棚产品。例如,天柱县通过“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林下黄精种植数万亩,带动数千户农户增收,亩产值超万元,真正实现了“叶子变票子”。

林下养殖:“奔跑的鸡”与“飞翔的蜂”。“林下养鸡”和“林中养蜂”是黔东南州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榕江、从江等县,鸡群在林间自由觅食昆虫野草,辅以生态杂粮,生产的“生态鸡”和“绿壳鸡蛋”品质优良,供不应求。同时,丰富的蜜源植物为蜜蜂养殖提供了天然条件,所产蜂蜜品质纯净,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两种模式不仅管理成本低,更形成了“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生态循环。

图片3

关联产业激活:“森林+”赋能全域发展。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加工、电商、旅游等关联产业。初级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成为即食产品、保健品,价值倍增;通过电商平台,“山货”出山直达城市餐桌;以森林生态为依托的康养基地、研学旅游、休闲观光等项目也应运而生,延伸了产业链,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图片4

创新机制与核心支撑: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抓手

林下经济的成功,得益于一系列创新机制和有力支撑。科技赋能: 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开展技术培训,解决了农户“会不会种、能不能养好”的技术瓶颈;金融活水: 创新“林权抵押贷款”、“乡村振兴产业贷”等金融产品,破解了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难题;品牌引领: 着力打造“黔林优选”等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提升了林下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利益联结: 普遍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能稳定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激发了内生动力。

启示与展望:迈向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黔东南州林下经济的实践充分证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其成功经验为类似地区提供了重要启示:因地制宜是前提,必须选择最适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产业模式;科技创新是引擎。必须依靠科技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效益;市场导向是关键,必须建立顺畅的销售渠道和叫得响的品牌;惠农富民是根本,必须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展望未来,黔东南州林下经济仍面临产业链条延伸不足、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等挑战。下一步,应聚焦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薄弱环节,推动林下经济从“铺天盖地”的规模扩张转向“顶天立地”的质量提升,让绿水青山蕴藏的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释放,为全面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绿色根基。


编辑:王江南

校审:梁露露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