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名片”闪耀丰收季,内蒙古向日葵单产再攀新高
时间:2025-11-19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四季景不同,最是丰收悦民心。当下,内蒙古向日葵已收获完成,葵花籽市场行情向好,让丰收葵农更增喜色。作为自治区“金色名片”的向日葵,在今年全区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测产中再传捷报—“中国葵花之乡”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向日葵百亩田实收平均亩产达362.1公斤,较2024年最高纪录增加7.5公斤,增幅2.1%,再度刷新自治区最高单产,杭锦后旗规模主体千亩示范片实收平均亩产达350.3公斤,位于自治区前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种植业良法项目区单产达220.3公斤,成为该县域高产典范。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成绩诞生于主产区遭遇强降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背景下,其“含金量”更显厚重。
亮眼答卷背后是对“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系统集成,更是“服务护航”的精准落地,三大关键举措融合共同托举向日葵单产实现新突破。
一、良田配良种:筑牢高产“根基”
一是精耕细作提地力。全面推行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技术,耕地深翻深度稳定在2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同时每亩增施1000-2000 公斤腐熟有机肥,测土配方施种肥,既补充土壤有机质,又改善土壤肥力,让“瘦地”变“沃土”。二是优种选择破痛点。坚持“因地制宜选品种”,巴彦淖尔高产田选用中晚熟向日葵品种,凭借其抗倒伏能力强、结实率高达85%以上、商品籽粒饱满均匀、田间性状稳定等优势,成为产量突破的“核心力”;乌兰察布项目区则针对性推广抗列当高产品种,有效破解当地列当寄生草危害难题,从源头保障作物正常生长,为高产扫清障碍。
二、农机融农艺:激活增产“引擎”
一是农艺优化调结构。全面推广自治区主推的“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通过“适期晚播避开葵螟风险、扩大株行距改善通风条件、将种植密度控制在1400-1600 株/亩”的组合措施,大幅提升田间光能利用率,同时减少植株间养分竞争,降低黄萎病、菌核病等病害发生概率,实现“稀植不减产、提质又增效”。蜜蜂授粉、病虫害绿色防控、插盘晾晒等技术同步落地,全方位保障产量与品质双提升。二是农机赋能提效率。智慧农机与全程机械化成为“好帮手”,示范田采用北斗导航辅助覆膜,垄正行直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且提高田管效率;四子王旗项目区实现“播种-施肥-除草-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节省人工成本30-50元;同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系统将肥水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水肥利用率提升20%以上。
三、服务强保障:拧紧丰收“发条”
高产成果的落地,离不开“全链条、多层次”的服务保障。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联动,通过构建“农技+”服务体系,产学研推四维协同为向日葵高效种植保驾护航,从品种选择、机械播种、调整水肥方案、生长期病虫害防控、收获期科学收获、节本降耗等全过程开展指导,围绕向日葵高效种植关键环节,开展“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线上宣传”多元模式,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各级累计组织技术培训30余场次,线上线下受众种植主体超2万人次。针对主产区遭受极端气候灾害后,向日葵出现植株倒伏、农田内涝、绝收改种等问题,各级农技部门24小时内响应,及时跟进灾后指导帮扶,想法设法解决农户急难愁盼问题。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食用向日葵主产区,内蒙古向日葵年均800 万亩种植面积、150 万吨总产量的规模持续领跑全国。这朵 “金色太阳花”,不仅是自治区响当当的“金色名片”,更是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下一步,自治区将以“百亩高产田”的突破经验为起点,持续推进千亩示范方、万亩连片田的高产模式建设,让经过实践检验的“良田良种、农机农艺、精准服务”集成经验,从“小面积示范田”走向“大规模生产田”,从“单点高产”辐射“全域均衡增产”,让内蒙古这张“金色名片”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道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原文链接:https://nmt.nmg.gov.cn/xw/nmyw/202511/t20251111_28156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