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71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3-09-05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李素芳代表:  

  您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省财政厅、省科学技术厅和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为巩固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支持皖北地区推进“小田变大田”新建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持续提升农业抗灾水平,更好推动农业增产增收的建议。皖北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支持区域。长期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支持皖北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强农水平,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0〕8号),编制出台《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指导皖北地区各地开展规划编制,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坚持用规划引领发展,结合皖北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农业生产等因素,统筹安排皖北地区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和实施提质改造并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3年,安排皖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5.2万亩(其中新建91.5万亩、改造提升113.7万亩),占全省任务的50%。二是系统部署科技强农工作。研究制定《安徽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涉及农业科技的14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力争到2025年,在耕地质量提升、生物育种等领域,创建省级创新平台5个,选认科技特派员1万名,实现服务行政村“一对一”全覆盖,建设200个科技特派团、示范基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遴选推荐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部省联动“主要作物丰产增效”专项,部省联动支持经费2930万元。聚焦耕地质量提升、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领域,组织实施2022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农业科技领域共立项100余项,省财政资金支持9000余万元。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正式批复荃银高科组建安徽省水稻种业创新联合体、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组建安徽省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指导批复安徽农业大学组建作物种质创新与生态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科学院组建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组建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平台。深入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科技特派员“四个一”工作和“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全覆盖任务,全省共选认科技特派员1万余名,新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00余个,科技特派员行政村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入库科技特派团370个,16市均培育了标杆点,104县区培育了样板点,建设了1000余个长期稳定帮扶点。三是持续推进试验示范和应急服务。做好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省农业科学院完成水稻品种6组区域试验和13组生产试验;完成25个大豆品系安徽省大豆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程序及相关检测鉴定,33个大豆品系通过产量测定和品质、抗性等检测;完成小麦春性组合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小麦品种试验三年一致性鉴定试验;完成玉米品种7组区域试验和6组生产试验,共鉴定玉米新品种63个;完成棉花新品种1组区域试验和1组生产试验。试验中对所有参试农作物品种的农艺性状、生育特性、丰产性及其它重要性状进行认真观察、记载,并数据量化及时形成总结报告,为农作物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实施主粮作物高产创建技术模式攻关。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品种“皖垦麦22”在涡阳县种植示范点实收亩产913.18公斤,首次实现我省自育小麦品种亩产突破900公斤目标;大豆品种“皖豆37”在全国大豆高产竞赛夏播净作和带状复合种植中均获“金豆王”称号,净作亩产301.7公斤、带状复合种植亩产157公斤;利用油菜全程机械化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示范油菜机收实测亩产308公斤,创安徽油菜实收单产历史新高。开展农业灾害应急技术服务。应对高温干旱气象灾害,印发《关于做好防范农业灾害保障秋粮生产工作的通知》,召开农业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服务专家组工作会议,分析高温干旱天气对当前农业生产影响情况,综合研判当前高温旱情发展形势,整理各专家组32条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编印《农业生产应对高温干旱影响技术指导》,并组织专家赴芜湖、阜阳、安庆等地现场指导粮油、果蔬、棉花等在地作物抗旱救灾,减少农民损失。围绕春耕、夏收、秋种等关键生产环节出现的“倒春寒”、小麦赤霉病、畜禽水产疫病等生产难题提供应急技术服务。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农业科学院将持续支持皖北地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强化规划统领,科学设计内容,规范建设标准。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强一增”的工作部署,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围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智能农机装备、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强化攻关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围绕农业关键领域,指导争创国家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组建一批农业领域省级创新平台。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工作站和示范基地为载体、科技项目为抓手、利益联结为纽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大生物育种技术研究,继续做好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抓好粮食稳产增收。开展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料等高产攻关。加强生物灾害研判和预警,及时提供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草地贪夜蛾、大豆根腐病、油菜菌核病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服务。  

  二、关于省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管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减轻基层管护资金压力,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建议。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省种粮大户徐淙祥重要回信精神,出台多种粮种好粮实施方案,明确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一是加强建设投入保障。从2021年起,我省将高标准农田纳入民生工程推进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由2020年的1500元提升至不低于2250元。皖北地区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保障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探索,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按规定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土地出让收益加大农田建设投入;积极推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田建设。皖北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增加建设投入,提升农田建设质量水平。二是加大保护管护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予以特殊保护。围绕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情况调查,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及时办理工程登记移交手续,明确管护主体职责,落实管护责任和义务。因地制宜出台工程管护细则,制定农田建设工程管护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筹措工程管护经费。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列入“田长制”职责探索。2023年,省级财政安排6077万元专项用于皖北地区农田管护,占全省管护资金总额的60.77%,为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提供资金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多种粮种好粮实施方案精神,一是积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到2025年,逐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以上,各级财政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规模只增不减。在中央财政亩均补助约1000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承担地方投入的主要支出责任,推动市县明确农田建设支出责任划分。持续加大土地出让收益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农田建设。推动地方政府用好用足国家金融政策,发行政府专项债券、融入金融资金等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健全完善运行管护机制。压实县级人民政府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责任,督促各地足额安排管护资金,省、市财政给予奖补。严格执行《安徽省农田建设工程管护规定》有关规定,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指导各地健全完善管护机制,依据农田水利设施受益范围,明确乡镇政府、行政村、各类受益主体的管护直接责任。深化拓展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推广业主负责制、承包租赁、政府购买服务、马鞍山市网格化管护等模式,构建建管合一的新机制,确保建成一片,管好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感谢您对农田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  

  联系电话:0551-62615026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6月18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8945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