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豇豆生产经营主体告知书

时间:2023-12-08     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豇豆生产经营主体:

  为有效推进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全面落实豇豆生产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提出我市豇豆减药控残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农业防治:1.品种选择。选用抗(耐)性品种。2.合理轮作。宜与粮食、叶菜等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种植。3.浇冻水。豇豆露地栽培地块,可在冬前浇灌冻水,以消减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卵。4.高温闷棚。设施重茬地块应在夏季休闲季节进行高温闷棚。闷棚应在土壤灌水和覆膜后密闭棚室20~30天,其中至少有累计15天以上的晴热天气,可有效清除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卵。5.翻耕晒垡。种植地块每年应进行一次土地深翻,翻地深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晾晒5~7天后种植,可减轻土传病害、豆荚螟、斑潜蝇等病虫害的发生。6.棚室消毒。种植前应彻底清除前茬残枝病叶,并对棚室进行药剂消毒,可选择敌敌畏或硫磺锰锌等药剂,消除棚室内病原菌和虫卵。7.科学施肥。施足基肥育壮苗,多施有机肥和菌肥,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第一节花序坐果后,每隔7~15天追施1次复合肥,补充缺失的中微量元素;在苗期、花芽分化期、坐果期、籽粒灌浆期施用叶面肥。

  二、生物防治:1.生物制剂防治虫害。苗期喷施绿僵菌、白僵菌、苦参碱等,可压低苗期叶螨、蓟马、蚜虫等害虫基数;使用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可有效降低豆荚螟、甜菜夜蛾虫口密度。2.生物制剂防治土传病害(根腐病等)。播种或定植前,对土传病害较重的地块,选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处理;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进行喷雾、灌根。3.天敌防治。天敌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块,于定植或播种前,田边缘种植芝麻、波斯菊、向日葵等栖境植物,增加对瓢虫、草蛉、食蚜蝇、姬蜂等天敌诱集招引。在定植或播种时,豇豆田内间隔每10m2,放置1盆金盏菊或藿香蓟,用于提供替代食物辅助小花蝽、捕食螨、食蚜蝇等天敌的定殖。释放天敌:苗期喷施生物农药压低虫源基数,施药7天后棚内释放小花蝽、捕食螨等防治蓟马,释放丽蚜小蜂等防治粉虱,释放姬小蜂或潜蝇茧蜂等防治斑潜蝇,释放食蚜蝇等防治蚜虫。释放草蛉、猎蝽、蠋蝽等防治甜菜夜蛾。释放天敌后做好病虫害监测,及时施药防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三、理化诱控:1.银黑膜驱避。覆盖黑色或银黑双色地膜,银色朝上驱避蓟马、蚜虫等害虫,四周用土封严盖实,防止蓟马、斑潜蝇等落土化蛹或阻止土中害虫蛹羽化,黑色朝下防治杂草,优先选用可降解地膜。2.防虫网阻隔。设施栽培应在通风口处布设40~60目的防虫网,阻隔害虫迁入。3.杀虫灯诱杀。连片种植的露地豇豆,宜架设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和蝼蛄等地下害虫,一般每30~50亩设置1台。4.色板诱杀。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斑潜蝇、粉虱、蚜虫等成虫,悬挂蓝色诱虫板诱杀蓟马。每亩悬挂20~30 张。根据豇豆生长期调整诱虫板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 cm,生长中后期悬挂在植株中上部。5.性信息素诱捕。连片种植的露地豇豆,宜安装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根据豇豆生长期调整诱捕器进虫口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厘米,生长中后期高出地面1~1.5米。

  四、科学用药:1.种子处理。针对生产实际选用农药,采用包衣种子、拌种等方法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豇豆幼苗期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等。2.苗期喷淋(灌根)处理。蓟马、粉虱发生严重的地块,使用噻虫嗪等内吸性杀虫剂,在移栽前1~2天对苗床进行喷淋处理,或者在幼苗期进行灌根处理。3.免疫诱抗。苗期、伸蔓期、开花结荚期喷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4.注意事项。喷施药剂时,务求均匀,避免重喷或漏喷;适当使用助剂可以增加药效,提高防效;避免逆风或高温时段喷药作业,否则可能引起药剂漂移、防效降低,引起药害等情况。

  


原文链接:http://nync.tj.gov.cn/ZWGK0/TZGG152022/202312/t20231206_64746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