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稻”路宽——兴安盟创新水稻种植模式 促进单产提升

时间:2024-06-2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4年,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依托水稻优质示范增粮项目和水稻重大协同推广项目,大力创新水稻种植模式,在全盟水稻主产区探索实施“寒地水稻旱种水管节水高效种植技术”“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技术”“水稻宽窄行高光效栽培技术”“寒地有机水稻机械覆生物降解膜插秧一体化技术”等一系列试验示范项目,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助力水稻丰产丰收。

  2024年,全盟“寒地水稻旱种水管节水高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面积2500亩,通过对直播机械进行升级改进,切实提高播种质量,缩减种植环节、做到节本增效;采用旱种水管节约水源,促进农业绿色节约发展;2023年该项目区实测亩产达到457.26公斤。“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技术”试验示范面积300亩,采用机械化有序抛秧种植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率,有效保护秧苗根系,加快秧苗返青分蘖,同时实现宽窄行插秧,提高水稻产量;2023年该项目区实测亩产达到632公斤。“水稻宽窄行高光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2万亩,技术主要利用水稻边际效应和高光效增产原理,充分发挥水稻个体与群体的增产潜力,具有边际增产效应明显、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提高、稻田病虫害发生降低、稻株综合抗逆性增强等优点;2023年该项目区实测亩产达到608.43公斤。“寒地有机水稻机械覆生物降解膜插秧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面积100亩,通过释覆生物质可降解地膜,可有效避免喷施除草剂农药,该技术具有封闭灭草、节水、增温、增产、控制虫害、抑制病害等优点,同时可有效较少农业面源污染,是生产有机大米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下一步,兴安盟农牧局将持续创新水稻种植新模式,以科技赋能促进单产水平提升,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中国碗装更多兴安好粮。同时紧盯一株穗、一亩田、一粒米、一碗饭,用匠心品质守护兴安味“稻”,让兴安大米香飘万里。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xam/202406/t20240626_25303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