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交卷意识  厚植畜牧业发展绿色底色——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典型经验之二林西县

时间:2024-06-2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作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的重要指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市农牧系统主动入位、积极作为,在做好解决过牧问题试点工作的同时,以草畜平衡区为重点对象,围绕稳定畜牧业发展这一主线,全力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切实防范和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北部,地处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段,是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幅员面积3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8万亩、林地257万亩、草牧场243万亩。自2003年以来,林西县实施全域全年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圈养,为草原畜牧业集聚集约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科学规划集聚发展打造畜牧产业优势区

  立足自治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按照主业明确、重点突出、规模经营、辐射带动的总体要求,集聚资源、技术、人才和项目等要素,林西县围绕统部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北部3镇肉牛养殖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打造肉牛养殖园区;围绕官地镇、大营子乡、大井镇、林西镇4个乡镇,发展生猪产业;围绕十二吐乡、新城子镇2个乡镇,发展家禽、肉羊产业。因地制宜新建种养基地259个,实现所有自然村产业基地全覆盖,畜禽养殖户达2.4万户以上。

  二、“五化”引领集约发展提升舍饲圈养现代化水平

  长期以来,林西县坚持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五化”引领不动摇,做强舍饲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升圈养效益。全县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棚圈120万平方米,青贮窖80万立方米;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小区6处、千头肉牛养殖小区17处,打造统部肉牛产业强镇1个;奶牛小区5个,存栏2000只以上禽养殖场30个;规模养殖场主要机械配备率达到60%以上。构建了“养殖基地-草料供应-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畜禽屠宰-精深加工-市场销售”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持续做强林西县北方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肉牛量达到30万头以上;引进北京二商肉食品深加工项目,建成日处理100吨肉食品加工生产线;成功打造林西草原肉牛品牌,并于2023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将林西草原牛肉推向全国市场。

  三、强化保障提质发展助力舍饲圈养节本增效

  面对新形势、新市场,林西县在稳增量的基础上,鼓励引导精养精育,打造节粮型畜种,着力做好提质降本文章。依托国家、自治区畜牧良种补贴、粮改饲等项目扶持,对种羊引进、母牛饲养、冷配改良、饲草料收储等给予补贴;引导规模养殖场提升畜牧业机械化利用水平,通过集成应用线上平台、饲喂机器人等物联网设备,进行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通过冻精冷配、胚胎移植等改良方式提升肉牛品质,以精养精育实现养殖户的降本增效。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服务“一对一”、项目建设“一对一”、责任明确的服务机制,同时开展兽医社会化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所服务协作,共同为林西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

  四、生态优先种养循环推动舍饲圈养绿色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鼓励肥料加工企业提升改造设备,推动“粪污”变“粪肥”,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全县畜禽粪污产生量359.3万吨,现有粪污集中处理中心4处,年可集中收集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27万吨;配套建设59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年可收集发酵生产农家肥43万吨;养殖户年可自行干清粪发酵还田利用处理289.3万吨。综合利用量306.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5.2%。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cf/202406/t20240626_25302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