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青年干部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时间:2025-10-24     来源:     作者:文井镇 熊云艳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青年干部作为基层工作的生力军,要知其所来,方能明其所往,在这纷繁复杂的基层实践中,更要深刻领悟“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统一,才能在广袤田野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有所为”,是青年干部在基层建功立业的使命担当。这份“为”,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落脚于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要“为”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基层是锤炼党性的大熔炉。青年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在基层的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要“为”在扎根群众、服务民生。基层工作直面群众,青年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听真话、察实情。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解决“一枝一叶”的小事做起,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具体工作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民生,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这种“为”,是带着泥土芬芳的实干。要“为”在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新时代的基层工作面临新挑战新机遇。青年干部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如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等。这种“为”,是推动基层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有所不为”,是青年干部在基层健康成长的基本底线。 这份“不为”,体现的是规矩意识、敬畏之心,是行有所止的智慧。在面对初心动摇、方向迷失的情况时“不为”。青年干部要警惕“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决不能在工作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甚至将基层当作“跳板”,缺乏长期奋斗的准备。要时刻反躬自省,是否还记得“为什么出发”,是否还保持着那份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坚守初心,方能抵制诱惑,远离“精神懈怠”的危险。在面对脱离实际、形式主义的问题时“不为”。基层工作最忌“花架子”。青年干部要坚决反对调查研究“走过场”、服务群众“摆姿势”、落实政策“一刀切”等不良风气。要力戒空谈,崇尚实干,工作成效要由群众来评判。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种“不为”,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守。在面对纪律松弛、以权谋私的行为“不为”。基层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青年干部必须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正确处理公与私、情与法、利与义的关系,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种“不为”,是保护自己、维护公信力的“护身符”。

广大基层青年干部应当时刻以“有所为”的目标激励自己,以“有所不为”的戒尺约束自己。在“为”与“不为”的抉择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服务人民。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