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异地乡镇干部廉政防线

时间:2025-10-24     来源:     作者:林街乡 罗冠男


异地乡镇干部背井离乡扎根基层,既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也是群众信任的“当家人”。然而,身处异乡的特殊环境——远离熟悉的监督圈、面对复杂的基层人情网络、承受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让他们在廉政风险面前更易陷入“无人提醒、无人监督”的困境。如何为异地乡镇干部系紧“廉洁安全带”,让他们在服务基层的道路上既敢闯敢干,又清正廉洁,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答好的关键考题。

筑牢思想“防火墙”,让廉洁意识扎根心底。异地乡镇干部初到陌生环境,往往需要快速融入当地工作与人际关系,若思想防线出现松动,很容易在“人情往来”“同乡关照”的幌子下触碰廉政红线。要针对异地干部特点定制廉政教育方案,将“线上学习 + 线下课堂”结合,利用碎片化时间推送典型案例、廉政微视频,定期组织“异乡干部廉政座谈会”,邀请本地优秀干部分享廉洁履职经验,让异地干部在交流中强化“他乡亦故乡,廉洁无例外”的意识。同时,可建立“廉政导师”制度,由乡镇纪委干部一对一结对,在工作指导中融入廉政提醒,帮助异地干部认清基层权力运行的风险点,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千里为官只为财”的错误观念,让廉洁成为异地履职的“第一准则”。

织密监督“防护网”,让权力运行晒在阳光下。异地乡镇干部因“人地两生”,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围猎”的目标,而传统监督模式中“熟人监督”的缺失,更让廉政风险防控面临挑战。要创新监督方式,一方面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在乡镇政务公开栏、村级微信群公布异地干部岗位职责与监督电话,鼓励群众对“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行为及时举报;另一方面搭建“数字监督平台”,将惠民资金发放、项目审批流程、村级事务决策等关键环节纳入线上监管,实现“权力运行全程留痕、异常数据自动预警”,让异地干部的工作始终处于“透明化”监督之下。此外,可建立“异地干部廉政档案”,动态记录其履职过程中的廉政表现,将群众评价、信访举报、审计结果等纳入档案,作为评优评先、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让监督成为异地干部廉洁履职的“坚强后盾”。

打好家庭“助廉牌”,让亲情成为廉洁“护身符”。异地乡镇干部与家人长期分居,不仅承受着思念之苦,更可能因家人不理解、不支持而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在“弥补家人”的心态下放松廉政要求。要将廉政建设延伸至家庭,定期开展“异地干部家庭助廉活动”,通过寄送廉政家书、组织家属线上廉政课堂、邀请家属参与“廉洁家风分享会”等形式,让异地干部家属明白“廉洁是对家庭最好的守护”。同时,针对异地干部家庭实际困难,在落实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政策时,同步传递廉政要求,比如在协调子女入学时强调“拒绝托关系、走后门”,在帮助解决老人赡养问题时提醒“不利用职权谋私利”,让家属从“廉政旁观者”变为“廉洁参与者”,共同筑起抵御腐败的“家庭防线”。

异地不是廉政的“真空区”,距离更不是腐败的“保护伞”。对于异地乡镇干部而言,廉洁是扎根基层的“立身之本”,更是赢得群众信任的“民心之基”。唯有通过思想引导强根基、监督约束筑防线、家庭助廉聚合力,才能让异地乡镇干部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既行得稳、又走得远,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廉洁公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