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农业现代化图景:四大产业协同并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时间:2025-11-11     来源:本网     作者:全国乡村振兴调研员彭兴芝

地处贵州南部的罗甸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气候,在黔山秀水间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近年来,罗甸县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精准发力蔬菜、精品水果、粮油生产及特色养殖四大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图片1

蔬菜产业:精耕“菜篮子”,融入大市场

罗甸县将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实现了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经营的跨越。通过科学规划,全县已成功打造4条万亩蔬菜产业带,形成了连片开发的壮阔景象。其中,罗化村更是其中的翘楚,它不仅成为贵阳市坚实的蔬菜保供基地,更以其卓越的品质成功跻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让“罗甸滋味”香飘四海。

图片2

背后的成功,源于技术与模式的创新。大力推广的“菜—稻—菜”一年多熟制模式,让同一片土地实现了“四季常青、四季丰收”,土地产出效益倍增。这不仅是土地的馈赠,更是罗甸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24be872de6656e3316ab4da24455f32d

精品水果产业:一颗火龙果的“数智”蜕变

如果说蔬菜是罗甸的“绿色名片”,那么火龙果无疑是其最闪亮的“红色明珠”。全县3.54万亩的种植规模,奠定了其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然而,罗甸的雄心不止于规模,更在于产业的深度与高度。

图片4

罗甸县开创性地编制并发布了“新华·罗甸精品火龙果产业发展指数”,这一举措标志着产业迈入了 “数智驱动、品牌引领” 的新阶段。该指数如一座灯塔,指引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其数值在2024年突破1400点大关,彰显出产业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这颗小小的火龙果,正借助科技与品牌的翅膀,从山乡飞向全国,成为罗甸农业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图片5

粮油生产:筑牢“压舱石”,端稳“金饭碗”

在聚焦经济作物发展的同时,罗甸县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县粮食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32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达11.42万亩,预计年产4.75万吨,稳稳地托起了人民的“饭碗”。

图片6

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的轰鸣声正回荡在罗甸的田野上。全县配备的70台联合收割机与4000余台小型脱粒机,共同奏响了现代农业的“丰收曲”。机械换人,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更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让古老的农耕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7

特色养殖业:“人放天养”蕴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罗甸县将这一理念深植于特色养殖业中。在凤亭乡的碧波之上,推行“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年产优质鱼约20万斤。这些贴着“贵水黔鱼”标签的生态鱼游出大山,远销省外,实现了“以水养鱼、以鱼护水”的生态循环。在陆地上,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拔地而起,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万头以上,保障了市场供给,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绘就了“六畜兴旺”的乡村画卷。

图片8

产业兴农,沃野逐梦,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四大产业的蓬勃发展,绝非孤立成就,它们共同构成了罗甸乡村振兴事业的坚实基座。产业振兴是根本:蔬菜、火龙果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农业价值的倍增,直接将发展红利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人才与技术是引擎:农业机械化、产业指数等创新举措,吸引了新农人,培育了乡土专家,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生态与文化是底色:无论是“人放天养”的渔业,还是绿色生态的火龙果,都彰显了罗甸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走出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活富裕是目标: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产业分红……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切实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放眼罗甸,希望的田野上,正升腾着无限的希望。四大产业如同四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撑起了罗甸乡村振兴的宏伟大厦,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注: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王江南

校审:梁露露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