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548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2-10-09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民革安徽省委:  

  您单位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多渠道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加强条件建设,为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提供保障。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亿多元支持我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省现有农技推广机构2480个,其中省级18个、市级52个、县级473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1937个,全省范围内已经普遍建立了乡镇(区域)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投入财政资金3.06亿元完成了1136个乡镇站基础建设任务,实现了“三有”,即乡镇农技人员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为农技人员开展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并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同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为包村联户服务农技人员提供下乡交通、误餐、通讯等费用补助,以解决交通工具和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性。  

  (二)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拓宽农技推广体系进人渠道。2013年,原农业部、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的意见》,部署特设岗位计划工作。2014年初,原省农委会同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意见的通知》,明确将“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纳入“三支一扶”中的支农岗位实施。将农技特岗计划纳入“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既解决了特岗人员待遇不高、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也解决了农技特岗计划实施结束后人员的归宿问题。2014-2021年,我省先后招录基层支农人员1638人,其中545人进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三)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履职能力。2012年以来,我省每年开展连续5天的能力提升脱产培训,全省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3万余名,累计培训13万人次以上。其中,省级每年异地脱产培训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1300名以上,2019-2021年,与农业农村部干部管理学院联合开展跨省异地培训,每年遴选培训骨干人才300名以上。2014年,原省农委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的通知》,支持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对成绩合格者给予不超过学费90%的补助,充分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的积极性。  

  (四)积极探索推动合理取酬,激发农技人员活力。2017年,我省按照原农业部关于初步建立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农技人员进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增强农技人员活力的试点有关意见,在埇桥区、太湖县、天长市开展试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2018年修定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第21条规定:县级、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履行公益性职责外,可以提供农业技术增值服务,并获得合理报酬,为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后劲。近年来,我省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各地政府多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统防统治、土地深松耕等业务,招标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实现了农技服务的市场化高效供给,填补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不足、精力不够等造成的服务真空,同时也进一步助推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5.47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3.6万个。  

  (二)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助推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壮大。2021年5月,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功能、壮大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提升重点资源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实施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部署安排。在壮大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部分提出,要提升供销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社会组织科技服务能力等。  

  三、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作用  

  (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力量参与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近年来,我省在强化公益性服务体系基础上,大力支持各方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充分发挥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在科研、成果、人才、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安徽农业大学合作,采取“科研团队+行政团队+推广团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在全省农业主产区重点建设了8个永久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13个特色产业试验站、856个分布式推广站,组建了73个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建设一批科技小院、专家大院,在望江县、埇桥区等5个县(区)开展农业大豆、油菜科技示范县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适用农业主推技术。2021年7月,我省太和县、庐江县入选国家科技示范先行县,安徽农业大学与庐江县结对共建,太和县与省农科院建立共建关系,合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高标准构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3年,原省农委和省财政厅共同组建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研发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先适用技术,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研发、试验示范及其推广应用,全面推动农业产业水平。2021年,根据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构。设立了水稻、小麦以及数字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乡村产业等1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8个体系集聚全省更加广泛的农业科技资源,27名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副首席)专家、192名综合试验站站长、314名岗位专家来自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65家科研院校(所)、63家推广机构和73家农业龙头企业,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和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涉农企业,建立新型高效农科教、产学研协作新机制,形成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实现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大联合,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全面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以来,制定出台《进一步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措施》和《科技特派员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六个办法(指引),并将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创新科技特派员选认渠道,不限来源、不限身份,不限区域,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科技人员,均可选认为科技特派员。至今年4月,全省各类科技特派员达10986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支持科技特派员采取“科技特派员+企业+行政村”模式,把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输送到农村及田间地头。  

  四、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水平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两强一增”行动实施,围绕安徽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梳理农业领域需求情况,按阶段、分步骤开展农业科技攻关。  

  (一)建立农业科技需求动态项目库。今年上半年,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积极组织省级农业科研院校全面梳理“三农”领域需求情况。梳理出近100项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按照正在推进、拟推进、待协同三个方面,建立科技需求项目库,采取“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形式,分步骤、按进度实施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鼓励省内农业科研团队,按照“揭榜挂帅”机制,围绕需求动态项目库内容,开展协同合作、联合攻关。  

  (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落地安徽,加强与江浙沪农业科研院校的对接,打造农业科研合作平台。截止目前,共建立长三角西甜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长三角食药用菌产业创新联盟等8个区域产业联盟,为壮大我省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政策解读、交流合作、专家咨询、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招商引资、产融结合等方面服务。  

  (三)加强农业领域领军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我省农业院士后备人才培养。围绕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按照明确培养目标、开展“人才栽树”工程、强化部门协同、创优成长环境四个方面,鼓励在皖各类涉农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农业领域院士和推荐院士后备人才。省层面拟建立农业领域院士后备人选库、组建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聚焦院士合作、项目支持、科技奖励、团队支撑、平台依托、专项资助、政策激励等7个方面,集全省行业部门各类资源,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迫切需求,打造全省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与省科技厅、省人社厅会商,我们一致认为,贵单位在《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提出的“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职能”“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力量”“探索不同的农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等四条建议针对性很强,对构建全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借鉴贵单位的提案内容,围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作用,助力我省乡村振兴。  

  (一)贯彻落实新出台文件。今年4月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等8个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省农业农村厅将重点落实好4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托各类院校实施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实行定向培养、定向使用,这将是实现我省基层农技人员增加的破冰之举,逐步解决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问题;二是加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条件,降低开考比例、降低最低分数线等措施,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招不进人、留不住人”的问题;三是建立符合乡村人才特点的职称晋升通道。在乡镇探索实施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将乡镇农业等岗位职称等级设置到正高级,侧重考察工作实绩等,解决乡镇农技人员职称晋升难的问题;四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乡镇涉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解决基层人员工资收入低的问题。五是深化“科技特派员+”行动。在每个县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团,建设若干示范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项目,并建设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切实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持续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培养年轻高素质人才。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人才项目,鼓励支持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业科技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  

  (三)创新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机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完善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考评体系,建立与考评结果挂钩的经费支持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农民对服务满意情况和技术水平等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表彰奖励、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科技服务。建立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相匹配的内部激励机制,允许农技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的前提下,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  

  (四)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动能。发挥省级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平台等优势,通过定向承包、科技小院、产业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积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完善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服务考核机制,将服务“三农”成效作为学科评估、人才评价等的重要依据,鼓励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专职科研推广岗位人员,设置一定比例的推广教授和推广研究员岗位,并将农业科技服务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  

  (五)夯实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基础。创新升级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柔性流动。实施职称评审政策倾斜,通过从任职年限、论文要求、奖项要求和继续教育等4个方面向农业科技人才倾斜,进一步激励和优待农业科技人才。对乡村人才较为集中的农、林、水系统乡镇基层单位,坚持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聘制度。实施高质量就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大技工院校全日制招生力度,鼓励农村家庭子女走技能成才之路。加强师资培训,对接沪苏浙技工院校开展教师送培;强化技能竞赛引领,支持相关行业举办面向农业农村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竞赛,引导乡村技能人才参赛,以赛促训、以赛促评。  

  非常感谢贵单位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贵单位对我省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调研后提出的相关建议,我们将在推动相关工作中结合实际加以落实,希望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  

  联系电话:0551-62630955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7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4724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