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438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3-11-03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陈昭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圆满完成,五年行动方案实现好字当头、稳中求进,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今年又实施了“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也关注到您所指出的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群众积极性需进一步发动等,您提出的建议十分重要、具有参考意义,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建议都体现在最新印发的《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中,我们将会同省委宣传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积极借鉴,共同做好和美乡村建设工作。
一、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强化“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理念,明确市、县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职责,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一是持续推进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市、区)建设。2020年以来,已在47个县开展了创建工作,每县按照700万元给予资金支持,今年新创建埇桥区等18个提升县,“十四五”期间将支持所有有改厕任务的县(市、区)创建一遍,进一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依据便民原则配置村庄生活垃圾投放设施设备,并及时更新改造、升级换代,对转运服务能力不足的片区、乡镇将加快增建增配设施设备进度,不断完善“农户集中投放、服务企业收运、市县统一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防止出现就地堆放、填埋、焚烧等现象,杜绝产生新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信息化管理。选择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县(市、区)、片区或乡镇,创造条件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等作业服务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十四五”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坚持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深通、联网、提档”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联网路建设。2021-2022年,全省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9000余公里,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地区的路网服务水平。今年还将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推动全省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以上。省水利厅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水平。在淮河以北地区加快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在淮河以南地区持续推进农村供水提升工程建设。2022年,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完成投资58.6亿元,166.11万农村人口喝上了优质的引调水;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提升工程完成投资40.6亿元,401.54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年计划投资59.49亿元,实施项目3897项,截至5月底已开工建设项目2596项、开工率66.62%,完成投资28.12亿元。大力推动5G网络向乡村覆盖,截至5月底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92.5%,已覆盖全省12703个行政村。
三、聚焦产业就业帮扶促进持续稳定增收。省乡村振兴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加强产业帮扶。进一步提高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截至5月底中央及省级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比重达65.77%,超过国家不低于60%的要求。积极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目前已完成新造油茶林9.08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2.5万亩,有序推进6个省级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园建设。大力推进金融帮扶,今年1-5月份,全省累计向3.7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5.7亿元、同比增长10%。持续强化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收益分配和综合利用,今年1-5月份,全省光伏扶贫电站发电9.78亿千瓦时,发电收益9.33亿元,居全国前列。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今年1-5月份,全省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预计超5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大力推进消费帮扶,目前全省入驻“832平台”供应商1454家,上架可售商品6680个,2019年以来累计成交金额10.48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帮扶,认真做好科技特派员(团)备选库、第一批产业顾问组支持脱贫县产业发展等工作。二是加强就业帮扶。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明确年度目标任务,调整优化政策举措,优先稳岗就业和兜底帮扶,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5月底,全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就业189.15万人,占国家下达我省年度目标任务178.78万人的105.8%;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4.57万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较2022年同期增加0.05万人。三是抓好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建设。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调度指标体系,指导各地开展经营性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建设,主要通过带动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务工就业、资产收益、救助帮扶等方式,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有效增加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目前,全省98%的经营性项目已建立了联农带农机制。
四、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省委宣传部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基层宣讲活动,依托全省1928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8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18万个应急广播终端、15万余个“学习强国”乡村大喇叭,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2022年全省共开展面对面宣讲26.5万余场,直接受众超过1279万人次,网络宣讲10.9万余场,受众超过2264万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印发《关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心组织“学习体验活动”“主题宣讲活动”等7大类49项重点活动1万余场次,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印发《安徽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意见》,举办2022年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3000场,进村演出5077场,举办“村晚”10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18.8万场。通过“安徽文化云”“有戏安徽”等平台,服务基层群众541万人次,展播黄梅戏、徽剧、庐剧等代表剧目30部。创新实施“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大力推进全省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全省15434个农家书屋全部实现数字化,并实现了与学习强国安徽平台对接,组织“我的书屋·我的梦”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主题实践活动,参与人次达305.58万,策划推进“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首批20种图书全部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三是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回信精神,注重从农村地区挖掘选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先进典型,45人入选“中国好人”,67人当选“安徽好人”,在《榜样》栏目推出“全国种粮标兵”徐淙祥等一批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典型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组织开展新一届安徽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评选,完成对59个县(市)、45个城区测评,推动各地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培育全国文明村镇225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50%。制作刊播一批深化移风易俗主题公益广告,组织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推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总结推广新风堂、包公家宴、振风超市等做法,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聚焦重点加快建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学习贯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要义和理念方法,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全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谋划加快建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制定规划标准,夯实工作基础。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安徽省“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确立了“十四五”我省美丽乡村“441”建设目标:即建设4000个左右美丽乡村中心村、40000个左右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提升1000个左右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水平,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今年已下达838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同时,加强标准引领,完善标准体系,先后出台《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美丽乡村建设和运维管理规范》、《美丽乡村村庄清洁规范》等地方标准。二是组织开展美丽宜居村庄认定等工作。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开展美丽宜居村庄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遴选推荐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宿州市泗县大庄镇曙光村等12个村申报2023年度第一批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复核通过2018年以前认定的铜陵市义安区西联乡犁桥村、宿州市灵璧县大庙乡马庄村等26个美丽宜居村庄,审核认定2023年度第一批363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三是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出台意见。立足我省实际,全面学习浙江理念方法,坚持点面结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积极构建“1+6+N”政策体系,牵头制定《安徽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推进小组工作机制》《安徽省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标准(试行)》等6个配套文件,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19个有关单位2制定20个专项工作方案,拟于近日印发。
六、拓宽投入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争取省级以上财政支持15.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改厕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农村厕所革命安排5亿元(中央财政1.3亿元,省级财政3.7亿元),美丽乡村建设安排10.8亿元(中央财政3.4亿元,省级财政7.4亿元),户厕改造资金标准从之前的100/200/400元/户提升至500元/户,2023年上半年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整村推进厕所革命资金1.04亿元,省级拟支持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创建共1.26亿元。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支持中央专项资金,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分别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2255亿元、1.2419亿元,其中支持宿州市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1.4亿元。二是加强社会资本合作。省生态环境厅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制定《支持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工作方案》,推动农村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与经营性项目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以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为抓手,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分类建设、从容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形成“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乡村建设新格局。
感谢您宝贵的建议和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
联系电话:0551-62650882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10月7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9696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