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285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3-11-03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孟枫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精准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围绕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推动技术创新“订单式”攻关,拟定《安徽省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方案》,精准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全面推动创新成果与实际需求高效对接。二是着力强化农业科技企业自主研发。支持荃银高科、中邮(安徽)网络等4家企业承建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指导太和县、庐江县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先行县创建活动,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工作高效开展,打造农业科技先行样板。三是稳步推进科研条件建设。支持省级农业科研院校开展科研条件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部长丰生物育种基地、农业农村部大豆综合试验基地、太和土壤观测站等在建项目进程,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尽早发挥作用。  

  二、紧抓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一是高质量完成评审申报工作。圆满完成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育项目,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考核评价。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制定印发实施办法,开展职称评审。组织开展全省农业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初评工作,5人通过省级评审。组织开展农业农村部2023年度神农英才计划人选申报工作,2人通过农业农村部初评。二是“破冰”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落实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等5部门印发的《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方案》(皖农教〔2022〕176号)要求,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发布2023年定向培养计划,全省15个市65个县(市、区)定向培养12个专业334人。确定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为本科学历培养学校,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专科学历培养学校。三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作用。加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上半年,18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37场次,组织课题研究座谈会30余场,召开现场观摩会26场,建立综合示范基地86个,为我省农业生产丰产丰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6月份,制定印发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91个任务县(市、区)紧紧围绕2023年总体思路、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项目实施方案,推动项目实施工作落实落地。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基层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6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应用场景)基地发布应用场景7个;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等各项实施内容,已进入有条不紊的落实阶段。  

  三、推动数字化改造升级。一是开展数字化整体设计。拟制数字化建设工作十清单(业务清单、系统资源清单、数据资源清单、政策清单、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场景清单、成果清单、绩效评价清单、要求清单)、三张图(现状一张图、发展一张图、推进一张图),研究提出2023—2025年场景谋划、预期成果等工作安排和建设计划。二是推进“5+8”试点。积极与正大集团、天邦食品等头部企业对接,支持生猪、中药材、小龙虾等产业加快互联网建设,对企业诉求期盼予以回应。开展“5+8”试点工作调度,推动试点单位对接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星火认识大模型,提升农业产业互联网支撑能力。协调推动科大讯飞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增设农业板块,做好为农服务,引导绿色食品产品主体入驻平台。三是开展数字农业工厂建设。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主体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流通营销、技术服务等环节,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空间遥感等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印发《关于申报2023年数字农业工厂的通知》,共推荐上报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规模、示范带动效果好、数字化应用水平高的数字农业工厂建设主体141家,经评审,初步拟定105家建议名单。四是推进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建设。推进2022年砀山县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五河县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加快建设。组织开展2023年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申报,向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芜湖市三山经开区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水稻)、明光市国家渔业创新应用基地(鲢鳙、草鱼),分别获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1000万元。推进粮食生产监测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安徽省粮食生产安全监测监管信息化系统项目初步设计(建设方案)》已经省数据资源局评审通过。五是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入推进3个国家级、18个省级试点县建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对接,推广直播电商、垂直电商、休闲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农业数字化产业链,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截至6月底,全省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超600亿元。  

  四、培育壮大头部企业。一是依法依规组织审评。组织第三方机构做好审核、公示、论证、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专项排查等工作,全过程指导省级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14家,总数达1213家,居全国第四位。二是对口开展联系帮扶工作。系统梳理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明确定人定市定企、定时调度报告的工作机制,由点及面、持续推动“由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常态化推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产地清洁化、投入品减量化、资源节约化、产品优质化等关键环节,加快省级地方标准制修订,推进特色小宗作物、小品种动物限量及检测方法研制,收集涉农部门申报省地方标准213项,遴选117项申请2023年安徽省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立项计划。四是鼓励转型升级。支持引导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安徽省“十四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推进食品工业增优势品种、提一流品质、创徽派品牌。支持食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正谋划制定促进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拟对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国家消费品工业知名品牌企业、“三品”数字化服务平台、“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的产业集群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加强数字技术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应用。支持洽洽食品、海神黄酒、王仁和米线等企业通过“精品安徽·皖美制造”央视宣传平台加大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发挥我省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促进要素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引领和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主要农作物、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领域优势主导产业,梳理全省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并按照3年、5年、10年甚至更长攻关周期任务和目标,分类推进、分项施策、稳扎稳打,建立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四大体系”深度融合,力争在短期内取得省内突破、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提升全省农业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持续力,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二是着力加强乡村人才工作。做好我省首批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开展全省农业系列和农业工程专业高级职称申报评审,筹划实施“徽农明星”培育工程,加强乡村名人培养,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育工程,组织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专题培训班。强化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法定职责履行,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开展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住、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着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持续推进“5+8”试点,探索农业产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进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建设,打造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信息化标杆,力争2023年建设数字农业工厂100个左右、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累计达1300个。推进省粮食生产安全监测监管信息化系统暨农业大脑建设,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综合性服务平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拓展电商渠道、培育电商品牌。  

  四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围绕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有央企、民企、省属企业等行业龙头整体布局、发展重点和投资意向,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支持市县通过直接投资、股权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积极为绿色食品企业搭建高层次合作平台,省级层面办好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支持市县举办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中国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大会等,争取促成务实有效的合作成果,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感谢您对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希望您能继续支持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事业。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  

  联系电话:0551-62668310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9月20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9674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