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红板凳”藏着基层党建的新密码

时间:2025-10-11     来源:     作者:景东县花山镇 孙蕾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村口凉粉摊的“红板凳”就围坐了不少人。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花山镇秀龙村党总支的苏书记掏出磨得发亮的笔记本,把村民念叨了好几回的急难愁盼问题记在最前面。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不少乡村已成常态。这些随处可见的“红板凳”“议事角”,没有主席台,不用发言稿,却藏着基层党建最生动的答案: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不是锁在档案柜里的台账,而是融进柴米油盐的实在劲儿,是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时的心里话。

基层党建的“深度”,藏在对群众需求的“敏感度”里。秀龙村把村民反映的问题放在心上,把支部会开到田间地头,党员带着人手帮老人理柴火,带着工具跟着村民去修路,原本冷清的活动室反倒因为解决了真问题,成了村民常来唠嗑的“暖心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才是党建工作最扎实的“成绩单”。基层党建的“战斗力”,不在于台账多厚、口号多响,而在于能否像体温计一样,精准感知群众的急难愁盼。

基层党建的“温度”,体现在打破“最后一公里”的巧思里。村里主动热心的党员,出资帮独居老人、生活清贫的村民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村里的“产业能人”,带着村民试种新作物;积极热忱的党员向村民宣传最新的惠民政策,帮助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理解政策、办理手续……这些看似琐碎的服务,实则是党建工作的“毛细血管”。有位老党员说得实在:“咱党员胸前的党徽,不是装饰品,是群众有难处时的‘定心丸’。他们大老远喊一声‘党员同志’,咱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当党员的身影出现在群众需要的每个角落,组织的力量便会像春潮般浸润人心。

有人说,基层党建“虚”,那是没看到它扎根泥土的样子。就像村口凉粉摊的“红板凳”,没有固定议程,却能解开疙瘩;没有华丽辞藻,却能凝聚共识。当党建工作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他们说掏心窝子的话,就没有解不开的难题,没有暖不透的心肠。就像村口凉粉摊的“红板凳”,风吹日晒中漆皮会剥落,但只要党员还愿意坐下来听群众说话,只要群众还愿意凑过来掏心窝子,它就永远是连接党群的心桥。如今,走在乡村田野间,“红板凳”的形式或许在变:有的换成了“凉亭议事会”,有的变成了“线上恳谈群”,但那份“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的初心从未改变。基层党建的密码,其实就藏在这份初心里——不搞花架子,不作表面文章,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把百姓的难当成自己难。基层党建的生命力,从来都在烟火人间里。那些在田埂上、楼道里、集市中忙碌的红色身影,正在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写成最动人的民生答卷。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