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农业绘新卷 特色产业促振兴

时间:2025-11-17     来源:本网     作者:全国乡村振兴调研员彭兴芝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特色农业,在蓝莓产业、锌硒稻米、林下经济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1

蓝莓产业:小浆果成就大格局

一颗小小的蓝莓,在麻江县焕发出惊人的产业能量。全县蓝莓种植面积已达8.72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形成了从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乃至休闲观光的全产业链体系,年产值高达约8.5亿元。

图片2

科技赋能让这颗蓝色浆果更加璀璨。麻江县攻克了蓝莓育苗关键技术,将树苗生根率从10%提升至90%,实现了优质种苗的自主可控。在高标准设施农业基地,智能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精准调控,使蓝莓产量提高60%,错峰上市带来的亩产值可超过6万元,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

锌硒稻米: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作为“中国锌硒米之乡”,麻江县让这片富含微量元素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3

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麻江县成功推广“宁香粳9号”等优质品种,应用水稻“两增一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使示范点亩产预计达到750公斤。2025年,全县10万亩水稻总产量有望突破4.8万吨。

图片4

机械化与产业化双轮驱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购置的大型农机,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建成的大米加工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100吨,日烘干能力60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打造的“万稼状元”等品牌,产品远销南京、上海等地,为农户每亩增收近3000元。

多元业态:生态与经济和谐共进

麻江县还积极探索多元农业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图片5

林下经济方面,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凯麻丹产业带建成林药种植基地1.3万亩,发展林蜂养殖6200箱,林下养鸡出栏20.67万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合蓝莓花期发展林下养蜂,不仅使麻江成为全国唯一盛产蓝莓蜂蜜的特色县,还让蓝莓株产提升了约20%,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图片6

精品蔬菜产业同样蓬勃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坝芒乡引进的樟树港辣椒,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模式,预计亩产值可达3万元左右。预计全县年产蔬菜可达20万吨,产值约6.4亿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谱新篇

麻江县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强大动力。

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蓝莓、锌硒米、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完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图片7

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传统农业正朝着精细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产业链延伸成为农村发展的“增长极”。从单纯种植向加工、销售、旅游等环节延伸,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片8

生态优先成为绿色发展的“压舱石”。林下经济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机统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麻江县的实践表明,立足地方特色,坚持科技引领,推动产业融合,完全能够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注: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王江南

校审:梁露露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