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373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2-10-09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徐家萍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以农业产业化为引擎 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村改革,营造返乡创业氛围,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壮大,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培育龙头企业  

  我省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大力发展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省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家。其中,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36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99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3家,居全国第6位。据统计部门提供,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303家。其中,产值超百亿元2家,50-100亿元5家,10-50亿元62家。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9家。  

  二、强化“双招双引”工作,招引领军企业  

  2021年我厅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领导小组,落实十个千亿级绿色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制度,抽调了专门人员集中办公,为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清宪省长亲自与正大集团等企业负责人洽谈会商,确定合作事项。曙光副省长带队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实地考察企业,开展洽谈对接。省、市、县三级绿色食品产业专班放眼全国,聚焦长三角,组织开展“双招双引”活动1600多场次,从市场找主体、找项目、找资源、找活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年度新增项目640个,投资总额1516.1亿元。  

  三、提升“皖美农品”品质,扩大品牌影响  

  多年来,借助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等展会平台,我省“安徽农产品,安心好产品”在长三角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销售沪苏浙的初级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销售额约为5000亿元,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农超对接、电商等渠道进入沪苏浙市场。其中,批发市场渠道约占70%,农超对接渠道约占20%,电商渠道约占10%。如和县蔬菜、宣城家禽50%以上通过农超对接方式,进入沪苏浙超市。农产品电商企业的典型代表三只松鼠2021年公司营收约110亿元,30%来自沪苏浙地区。截至2021年底,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9840个,其中,绿色食品3839个、有机农产品1573个,均居全国第3位。目前我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36件,占全省驰名商标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大别山地区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舒城小兰花跻身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  

  四、着力保障要素,推动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指导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相关项目资金向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倾斜。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编制企业需求清单并明确责任人,定期召开龙头企业座谈会,邀请企业参与涉农、涉企政策制定,听取企业对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的意见建议。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深入各类农业企业和园区,面对面开展政策宣讲,切实为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指导各地统筹资金安排,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项目,2021年全省16个市及70多个县(市、区)配套安排本级财政产业化发展资金累计约25亿元,在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30多亿元。如合肥市级财政资金安排594万元用于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三是拓宽用地投入。统筹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政策,协同省委农办研究制定我省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考核办法、省级统筹市县土地出让收入资金管理办法,落实省级统筹市县2%土地出让收入政策,2022年全省实现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比例达到9.4%以上。  

  四是完善人才保障。把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作为“八大工程”之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能人、社会资本等入乡创新创业。开展涉农技能人才培育,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同时树立高校毕业生、农村青年、外出优秀农村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典型,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助力乡村振兴。每年认定50名“返乡创业之星”、20个“优秀创业项目”,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资金奖励。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以“两强一增”行动为统领,以打造十大千亿级绿色乡村产业全产业链为主要目标,统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做强现代种养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做精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和发展乡村信息产业。  

  (一)着力保障供给,做强产业基础。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 亿亩以上,产能稳定在800亿斤以上。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县、强园和强企。到2025年,培育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强县6个、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强园1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00家、百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万亿元。  

  (二)着力特色差异,做精乡土特色产业。立足安徽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传统工艺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果菜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到2025年,培育100个乡村特色产业优势区,100个特色产业强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一村一品”示范村1000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300个,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游客接待量32亿人次,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三)着力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产业。统筹发挥省金融支农协作联盟机制作用,多方位多渠道开展金融机构与农业主体对接服务,大力发展全产业链金融综合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力争到2025年新型经营主体新增贷款3500亿元以上。  

  (四)着力加大科技投入,做优产业创新。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力争到2025年发展到1万名以上,实现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服务全覆盖。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基层人才职称评定门槛,相关科技奖励向基层倾斜。增加对农业主体负责人的培训补助。以商协会为纽带,以十大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支撑,组织金融、科研院所、创意团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沙龙活动,解决主体难点、堵点,激发内生动力。  

  (五)着力落实政策,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市县比照省级做法,在县乡建立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部门对反应土地问题的受理机制。落实好现有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细化明确市县政府在落实农业用地上的职责,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以及近两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加出来的8700亩耕地指标优先支持主体开展生产经营。进一步推动农业行政审批和“放管服”改革,参照江苏、浙江经验做法,委托下放一批办理事项,压缩办理时间。  

  感谢您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  

  联系电话:0551-62666829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27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4616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