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486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2-10-09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张世帮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对于我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注重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双好双强”,着眼事业需求,指导各地拓宽选人视野,通过从本地致富能手中“选拔”,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中“回引”,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公职人员中“回请”等方式,“下深水”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干部。换届后,村“两委”班子中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才、大学生等占62.6%,其中,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富能力较强的占48.6%。二是注重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通过示范培训、集中轮训、学历教育、跟班学习、“双技”培训等方式,着力提高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换届后,突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重点内容,大力加强任职培训,省里举办1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职培训省级示范班,示范带动各地分级分类抓好全员轮训,帮助村干部提能力、强本领。三是注重强化激励保障。政治层面上,结合乡镇换届,选拔了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乡镇领导班子,适当提高从优秀村“两委”成员中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的比例。经济层面上,不断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指导各地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标准确定村“两委”正职基酬,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对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村“两委”成员,比照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工资水平确定报酬。  

  (二)推动产业发展兴旺。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449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家,其中,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36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99家;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全省超百亿元龙头企业2家,超50亿元5家,超10亿元62家。二是加快产业集聚速度。深入实施稻米、小麦、玉米等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截至2021年底,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创建安徽江淮小龙虾、酥梨、徽茶、亳药等4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扩大品牌影响力。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领我省农业绿色发展。截至5月底,2022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04个,全省累计有效总数达5674个。全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产品达到115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达到80个。  

  (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强化项目扶持。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领,编制到乡镇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省共编制县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105个,实施方案300多个。坚持市场引路,建立健全集体经济项目库,开展市场化运营,强化支农政策倾斜支持,持续拓宽集体增收渠道,全省累计建设县级集体经济项目库300多个,入库项目1万多个,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5.5万元,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1962个,占比12.3%,村级集体经济显著增强。二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聚焦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村集体收入。2021年我省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7个,认定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40个,创建产业强镇46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省级长三角基地25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7个。三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2021年,下达省以上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4.9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继续从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中切块安排资金31亿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出台《安徽省延续执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实施细则》,继续在2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整合资金优先用于产业发展,2021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92.4亿元。四是深入开展金融支农服务。持续完善省级农村金融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裕农通”),运用好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平台,扩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常态化融资渠道,逐步实现融资项目实时推送、银行担保业务同步受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提升基层自治水平。一是组织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推动泗县、天长市、金寨县、当涂县、宁国市、黟县等6个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市),因地制宜、深入探索现代乡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省级层面先后两批次在20个县、153个乡镇、1417个村开展了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二是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市)、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和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市)、示范创建村镇中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鼓励其他地区积极推广运用清单制。三是稳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省农业农村厅与阿里钉钉签署《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鼓励和支持各地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示范创建村镇实施乡村治理数字化,树立乡村治理试点品牌形象,创建乡村治理的新高度。四是抓好乡风文明建设。用好农村基层的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生动活泼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列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标准,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镇创建测评指标,加强“一约四会”建设,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发动农民群众对陈规陋习进行评议,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下一步,继续加强换届后村干部队伍建设相关措施,从育、选、管、用等方面着力,激励广大村干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忠诚履职、奋勇争先。进一步推深做实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强化项目扶持,落实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重点支持1000个村建设集体经济项目,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指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农村农民向“徽美农业、徽韵农村、徽智农民”转变,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安徽样板”。  

  感谢您对我省乡村振兴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  

  联系电话:0551-62638067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4618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