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马铃薯”带动“一条产业链”察右前旗加快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

时间:2024-07-23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察右前旗以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为目标,深入推进“薯业提质增效行动”,初步形成以良种繁育、规模种植、仓储流通、精深加工、产品销售等为主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全旗马铃薯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显,先后被评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等。目前,全旗拥有马铃薯种薯企业3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马铃薯专业化生产企业8家、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26家,2024年全旗马铃薯全产业产值预计将突破10亿元。

  一、围绕“一产”注重“扩面增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察右前旗聚焦马铃薯“一产”发展,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一是做强“种子芯”。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质资源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察右前旗坚持把优质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作为做大马铃薯产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华颂种业、薯都裕农、罗欧现代农业3家种薯企业,实施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累计建成马铃薯“看禾选种”平台1个、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10个、种薯网室400亩、原种田1.9万余亩、一级种薯田3万亩,年生产各类脱毒种薯1.2亿斤、微型薯2000万粒,已形成包括茎尖脱毒、组培快繁、网室栽培、原种繁育、一二级种薯生产等在内的完整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全旗原原种交易量占全区48%。二是做高“薯产量”。察右前旗坚持把提高马铃薯单产作为重中之重,全旗马铃薯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马铃薯单产提升行动,2024年申报马铃薯单产提升示范主体4个,建成1000亩以上马铃薯单产提升示范区3个、马铃薯高产示范片15个,覆盖全旗6个乡镇、30个村委会5000余农户,全旗马铃薯平均单产达3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可达450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做优“新技术”。近年来,在稳定和扩大专用薯生产同时着力加大马铃薯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对马铃薯产业化助推作用,在全旗范围内积极推行“两增六推三控”技术,即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推行脱毒种薯优良品种、全程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轮作倒茬、水肥一体化、高垄滴灌;全程控水、控肥、绿色防控,全旗马铃薯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同时,依托瑞田现代农业配套空天遥感信息采集、马铃薯植株及环境监测等设备2000余台套,定制化开发数据分析、积温积光可视化分析以及大数据综合管理等软件系统8套,通过数字创新应用使马铃薯产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四是做强“质量关”。持续聚焦质量和安全性提升,开展马铃薯种薯质量认证试点工作,制定马铃薯质量追溯等12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从选地、用种到收获各个环节实施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全过程管理。目前,全旗马铃薯质量溯源覆盖面达76%,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马铃薯绿色认证企业达到6家、认证面积6315亩,认证产量2.1万吨。

  二、围绕“二产”注重“延链补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察右前旗聚焦马铃薯“二产”发展,集中力量延链、补链、强链、固链。一是实施招商引资行动。察右前旗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政策优势,聚焦马铃薯良种繁育、规模种植、仓储流通、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多措并举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安排专人为企业提供“店小二”服务,通过“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全力招大引强、招优引新。目前,先后引进华颂种业、薯都裕农、罗欧现代农业、薯都凯达等大中型马铃薯育种与种薯生产企业5家,累计完成投资上亿元。二是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深入开展马铃薯科技突围工程,积极对接国家马铃薯首席科学家金黎平教授等专家科研团队和中国农大、中国马铃薯航天育种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探索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创新主体”研发创新联合体,先后建成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内蒙古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现代马铃薯、果蔬休闲食品”研究开发中心、马铃薯培育研究开发中心、自治区首个国家级数字种植业马铃薯创新基地、马铃薯科技小院、中国薯都马铃薯产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科创平台10个。目前,全旗马铃薯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申报马铃薯相关专利24项,累计培育华颂7号等品种31个,申请品种登记和品种保护25个。三是实施产业升级改造。启动实施马铃薯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成70万吨产能亚洲最大马铃薯深加工园区,马铃薯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具备生产直薯、曲薯、异型薯、薯格、薯饼、冷冻薯角、冷冻薯饼、波纹薯、带皮薯角、异型薯等各类薯制品,持续推动马铃薯产业实现“接二连三”。目前,全旗马铃薯加工率已经超过30%。四是实施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将土地流转建设马铃薯深加工园区,集聚吸附华颂、罗欧等32家马铃薯产加销企业形成马铃薯产业集群,带动周边近2.2万人成为良种繁育、农资装备服务、生物有机肥生产、产品包装、电商物流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工人,实现农民就地变产业工人,人均月工资3000-7000元,大幅增加农民工资,实现产业富民。

  三、围绕“三产”注重“量质并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察右前旗聚焦马铃薯“三产”发展,集中力量强基础、建机制、搭平台、创载体。一是强化产销配套。以国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内蒙古阴山马铃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马铃薯仓储冷链物流体系,累计建成15万吨气调库1座、50万吨马铃薯超大储量气调库1座、2万吨法式薯条成品冷库1座,正在建设10万吨仓储智能冷库5座,全旗马铃薯仓储能力达70万吨,以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马铃薯仓储体系已基本形成。二是探索品牌机制。聚焦以“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共品牌、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六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主的“1+6+6+N”品牌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大力推广“原味乌兰察布”“薯都薯”等马铃薯品牌,不断提升马铃薯优势特色产品影响力。目前,全旗规模以上马铃薯相关销售企业达到8家,其中“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3家、录入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3家,2023年销售量达1.6万吨、销售额突破9亿元。三是搭建服务平台。聚焦管理、交易、金融、服务四大板块,合作开发全国首个马铃薯产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薯联网,实现生产、储藏、交易等各环节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交易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带动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升级。目前,薯联网覆盖种植面积超200万亩。四是强化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马铃薯产业与旅游、教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铸造形成“薯都”文化灵魂载体,积淀“薯都”文化底蕴,以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推动马铃薯产业与乡村旅游得到进一步融合。目前,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已累计开展培训800余次,举办各种形式马铃薯科学技术交流100余次,受众人员达3000余人次,其中周边农牧民1000余人次、大学生600余人次、各地客商500余人次、外国参观团200余人次。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wlcb/202407/t20240723_25460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