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才引进“虚假繁荣”的三重挑战

时间:2025-11-17     来源:     作者:景东县委组织部 武玉姣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从“零门槛落户”到“百万补贴”,从“创业扶持”到“住房优待”,政策力度不断加码。表面上看,人才引进成绩单亮眼,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人才引进的“虚假繁荣”。即表面上数据可观,实则人才“引而不用”“用而不留”,甚至存在“政策套利”现象。这种虚假繁荣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可能损害地方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回归人才工作的本质——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警惕“数据竞赛”,莫让人才引进沦为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将人才引进数量作为考核指标,层层分解任务,甚至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落地”的现象。有的城市盲目跟风“抢人大战”,承诺高额补贴,但后续配套服务跟不上,最终人才“落户即休眠”,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这种“数据竞赛”的背后,是短视的政绩观在作祟,人才工作的核心在于实效,而非数字。与其追求引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不如沉下心来,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引进真正能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人才。否则,热闹过后,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堆“沉睡”的档案和未能兑现的承诺。

防范“政策套利”,人才补贴不能变成“空头支票”。高额补贴是许多地方吸引人才的“杀手锏”,但一些投机者却盯上了这块“肥肉”。出现了一批“挂靠博士”,目的只是套取补贴,这种现象暴露出政策设计的漏洞,人才补贴应当与实际贡献挂钩,而非一次性“撒钱”,可将补贴分期发放,或与项目成果、税收贡献等指标绑定,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长期“在册不在岗”的人才及时清理,避免公共资源被滥用。

破解“水土不服”,人才引进需配套“生长土壤”。许多地方在引进人才时,往往只关注“给钱给房”,却忽视了人才能否融入当地生态。人才如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优化软环境,搭建事业平台,与高校、企业共建实验室、孵化器,让人才有施展空间;完善服务保障,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培育包容文化,打破“排外”心态,营造开放、创新的社会氛围。另外,一些地方在“人才大战”中过分强调“外来和尚好念经”,却忽视了本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会存在政府对引进人才给予超国民待遇,却对本土优秀人才缺乏支持,引发“招来女婿气走儿”的矛盾。真正的人才战略应当内外并重,本土人才熟悉地方情况,稳定性更高,若能给予同等机会,往往能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引进要“量质并重”,更需“久久为功”,人才工作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虚假繁荣”,而是为地方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各地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做到精准引才,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避免“贪大求全”;长效用才,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让人才“有为有位”;用心留才,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才引进从“数据狂欢”回归到“实效为王”,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