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区:立足生态,全链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时间:2022-09-06     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我市蓟州区立足京津冀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挖掘特有的山区、库区资源优势,瞄准京津都市“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建设高品质粮食、蔬菜和特色果品生产供应基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抓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足

  优化产业布局,是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蓟州区以创建都市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调好、调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片区特色、错位发展,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谋划和打造“1+3”产业布局,即1个产业功能区和“东生态、南蔬菜、北休闲”3大特色产业片区。在中部核心区建设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展示、物流等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延伸产业;在东部生态涵养区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区,突出水源地生态保护,打造草莓、蓝莓、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示范点;在南部平原区建设优质高效蔬菜区,大力发展优质粮和绿色蔬菜,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旅融合试点;在北部和西部山区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区,发展特色有机水果产业,以山楂、红香酥梨、盘山磨盘柿、天津板栗、樱桃等为重点,建设农产品产业园和采摘园,发展果品产业基地、农旅融合基地、科普研学基地,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目前,各片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聚优势、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中部“蓟州农品”销售中心已完成建设,年销售额达到0.4亿元以上,成为全区优质农产品集散地;东部马伸桥镇蓝莓园产业园年产蓝莓3800吨,总产值3.42亿元,亩效益达到9万元,成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产出效益最高的蓝莓生产基地;南部上仓农业示范园“金玉兰”“桑梓西瓜”等优质高效设施果蔬带动当地老百姓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西部和北部山区通过休闲农业、有机果品拉动,乡村休闲旅游业突飞猛进,部分旅游村人均收入超过7万元,有的甚至达到10万元,远高于本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二、抓农业生产现代化,基础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农业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原料和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一是生产设备现代化。积极推广植保无人机、农机深松作业管理和农机设备检测等智能农机应用,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应用政策,促进农机装备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7.31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机收水平达到97.81%,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二是生产技术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市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32项,北方草帽农场、蓝科水产等4家“星创天地”获得科技部备案;年均落实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建立1200平方米仓储库、1200平方米种子罩棚和1000平方米晒场,引进种子烘干设备,确保种子质量与良种储备,促进繁种农户年增收120万元。三是组织管理现代化。发展种粮大户557户,总面积达10万亩;推进机械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种养,播种面积达70万亩以上;积极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体,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龙头带动、大户引领、小农户和家庭农场联合经营的利益联结模式,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带动全区90%以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经营理念现代化。坚持“科技下乡”常态化,邀请天津农科院、农学院、市农业中心、农村中心百余名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理念,培养了一大批“田壮元”“土专家”和“乡村创客”;200多名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帮扶,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领跑员和辅导员。

  三、抓乡村产业融合化,产业链增值效益凸显

  聚焦设施蔬菜、有机果品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种养结合、产加销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着重补齐产业链弱势短板,锻造产业链优势长板,拓展农业增质增效空间。一是建设现代农业新园区。以转方式、调结构、带基地、增效益为重点,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市级产业融合项目,建成渔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生猪产业项目纳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出头岭、下营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正在实施建设,发展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马伸桥蓝莓、桑梓西瓜、出头岭精品桃等10个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储备。各类项目的实施为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培育多元经营新主体。发展果品、肉类、食用菌等深加工,培育了凯方食品有限公司、广玲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17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润和顺食用菌”等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入天津食品集团、利好食品等5家有实力的域外龙头企业带动本区主导产业发展;落实全市家庭农场“百千万工程”,创建市、区级家庭农场346个;开展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工作,促进全区71个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实现规范运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三是建立利益融合新模式。区内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了以“公司+农户+基地”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抱团发展。探索双向入股、按股分红与二次利润返还等机制,小农户、家庭农场以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四是打造农旅融合新载体。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村点95个,每年推出四季精品旅游线路20余条,带动农民就业6万人,受益人口达18万人,2021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四、抓农业发展绿色化,生态循环农业再上新水平

  蓟州区是我市重要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尤为关键,市区两级不断加强对蓟州区的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积极推广绿色防治技术,成立专门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面积31.85万亩,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率完成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62.2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面积106.6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4%以上。二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畜禽粪污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鼓励粪肥还田服务主体与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形成收集处理、运输中转、田间利用区域联结模式,推进粪肥还田全环节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创新完善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3个、“津农精品”达到25家,“蓟州农品”、“一见如故”蔬菜、“桑田梓地” 西瓜、“蓟之蓝” 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打入京津都市圈高端市场;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逐步实现试行主体全覆盖,加大对食用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运输等环节执法检查力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化“绿色革命”。

  五、抓经营管理智能化,示范区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生产管理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水平。一是打造农产品销售平台。建设蓟州农品电商服务中心,对京东、天猫、有赞商城、拼多多、抖音线上平台做整体运营;开展网络直播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推广直播带货新型销售模式,让数字化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新农具”。2021年开展直播200多场次,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4百多万元。二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100个村级涉及试点产品的乡镇“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村级综合服务示范站点;充分利用全区908个益农信息社站点,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便捷百姓生活以及农产品展示销售提供服务,结合益农拼购、“北果南卖”打通与其它地区的信息入户渠道。三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数字乡村“三平台”,即:乡村办公平台、基层治理平台、干群服务平台,强化乡村组织管理能力,促进村庄内部及乡村之间的资源互通、办事办公、基层治理、买卖交易等更加高效便捷。四是完善仓储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现有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础设施,联合规模大、销售稳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集中打造一批仓储物流基地,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发展效益。

  下一步,蓟州区还要围绕都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进一步加强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完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智慧农业,按照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和蓟州区“三地一城”建设目标,高质高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和数字化“五化”联动,示范引领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tj.gov.cn/SY0/XWDT152013/XYDT152014/202209/t20220906_59815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