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建立健全“四项制度”  积极做好资金项目管理工作

时间:2022-12-20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枣庄市高度重视扶贫项目和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项目专班负责、双报备管理、重点帮包、“红黄蓝”反馈预警等“四项制度”,实现项目从立项建设到竣工运营的全流程管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经济保障。

  一、建立“专班负责”制度,进一步压实项目管理责任。市级层面,负责督导检查、定期调度,动态掌握项目建设管理情况。区级层面,建立项目建设管理领导专班,负责项目入库、评审、实施、验收及运营监管等组织督促工作,每月抽查调度镇(街)项目运转情况并建立管理台账,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介入、及早处理。镇级层面,设立项目工作专班和项目管理专班,项目工作专班由镇(街)党委书记负总责,定期研究解决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管理专班由一名科级干部牵头,按照“一项目一专班”标准配备,主要负责项目规范实施和日常监督。村级层面,按照资产范围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项目资产管理台账、及时掌握项目运作动态,做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目前,全市共有项目工作专班63个,项目管理专班839个,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协调联动、紧密配合、有效闭环的规范管理机制。

  二、建立“市级双报备”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流程。项目实施前,县级将年度拟实施的衔接资金项目库及项目实施方案报市级审查,反馈整改后再报市级备案。通过项目实施前市级审查报备,能够及时对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布局不均衡、基础设施项目规模标准偏大偏高、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纠正。项目验收后,县级及时将验收报告、决算审计报告、资金报账凭证、运营合同协议、资产移交协议等材料提交市级审核报备,便于及时、完整掌握全市项目实施动态。通过项目验收后市级审核报备,市级可对县级验收内容不全面、移交资产不详实、运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整改,确保项目实施不走偏、方式不违规。

  三、建立“重点帮包”制度,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质效。一是确定帮包对象。按照“重点抓、抓重点”原则,将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帮扶镇等重点区域的所有项目和衔接资金投入1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作为帮包对象,逐项目明确帮包人员。2022年全市确定重点帮包项目138个,已全部明确帮包责任人。二是明确帮包任务。实行市县乡三级项目帮包制度,市级明确一名处级领导干部抓督导、县级明确一名处级领导干部抓推进、乡级明确一名主要负责同志抓落实,三级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一个重点项目建设运营。三是落实帮包措施。帮包责任人根据职责分工建立帮包推进台账,定期实地查看项目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运行优质高效。截至目前,全市2022年项目建设完成率、竣工验收率和投入运营率均全面超过预期平均水平。

  四、建立“预警反馈”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控。一是确定预警内容及流程。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报帐拨款、竣工决算、审计验收等规范事项制定预警内容,将衔接资金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月并建立月度进展台账,县乡两级每月需向市级报送项目进展相关影像、照片、报账凭证等资料。二是细化预警等级与标准。市乡村振兴局根据县乡两级报送的资料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对当月达到时间进度要求的予以蓝牌激励;对达不到要求的予以黄牌预警;对连续2个月达不到要求的,予以红牌警告。每个项目蓝牌计1分、黄牌计0分、红牌计-1分。三是严格预警监督和问效。每月对县级项目得分结果进行排名、通报,通报结果作为年终后评估考核、重点区域考核成绩和下一年度市级衔接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已发布“红黄蓝”项目预警通报5期,通过严格监督问效,全市红牌预警项目由146个减少至3个,“红黄蓝”预警通报制度在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方面效果明显,营造了项目建设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枣庄市乡村振兴局)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tzl/rdzt/tpgj/sxjl/202212/t20221207_41805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