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美丽乡村“十百千”建设行动

时间:2022-12-23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滨州市坚持“探索创新、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内外兼修、夯基固本”理念,创新开展美丽乡村“十百千”建设行动,形成了县(区)有品牌、乡镇有样板、村村有特色的乡村建设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亿余元,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32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了良好的模范样板。

  一是探索创新,点面结合求突破。创新理念、统筹谋划,加快美丽乡村创建思路转型,每年创建1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0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提升1000个以上村的村容村貌。每个示范片区不少于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省、市、县三级示范村2:3:5比例进行创建,以点串线、连线成片、集片成面,解决了乡村示范村零散分布、脏乱差反弹快、后续维护难等系列难题。通过逐年梯次推进、累积开展,每年有新亮点、新变化,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全市覆盖。

  二是科学规划,突出优势重内涵。充分挖掘片区村庄历史人文、资源禀赋,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确保创建片区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邹平市突出“山区旅游、民宿体验和观光采摘”理念,规划建设山区高品质乡村休闲区域。博兴县、惠民县点线面统一规划沿黄流域村、片区村,全方位整理挖掘吕剧文化、孝贤文化,既突出“一村一景”又确保“一片一韵”。沾化区、无棣县充分挖掘海域民俗、冬枣文化,将农耕渔文化融入到片区创建中;阳信县突出鸭梨、肉牛等特色产业,规划打造产业休闲示范片区。

  三是因村施策,挖掘资源展特色。立足“南山北海、黄河中穿”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建设民俗风情、古建遗存、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特色村居,确保美丽乡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韵、体现出乡情,进一步凸显滨州品牌和地域特色。依托南部山区特点,整合企业帮扶、特色产业等资源,创建民宿村、生态旅游片区;挖掘中部沿黄特色,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沿黄特色村、特色片区;针对北部沿海村庄特点,围绕海域文化遗迹、千年古桑园等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沿海产业村、产业片区。

  四是内外兼修,发展产业强增收。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既建好“面子”、又夯实“里子”,确保村庄有内生动力、有发展活力。邹平市、博兴县探索利用村内空闲地造景观、增收益,地面种菜、中间开花、上面结果,实现了群众与村集体双增收;阳信县整合资金2000万元,重点围绕鸭梨种植、深加工、梨花观赏等发展旅游和采摘产业,让美丽乡村成为景区产业;沾化区、惠民县围绕红色文化、乡村记忆、乡村旅游等主题,打造“红色+农旅+文化+休闲”片区利用管护新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滨城区、无棣县打造的凤凰古城、文化古城等示范片区,主打文化旅游、民俗互动和农家乐等休闲产业,取得了良好经济收益。

  五是夯基固本,乡村治理显成效。滨州市以美丽乡村片区化建设为“切口”,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乡村建设路径,补齐了农村民生短板、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惠民县通过片区化建设,有效解决了村与村之间十几年的“断头路”问题,受到群众广泛称赞,各村“两委”威信大幅提高;沾化区充分利用各连片村清理出的废品收购点、宅基地、湾塘沟渠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先后建设快递包装袋加工车间、卫星工厂等项目产业,招收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务工,每月增加2000多元的工资性收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滨州市相关材料整理)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tzl/rdzt/tpgj/sxjl/202212/t20221221_41968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